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总结 >> 正文
$$来源$$

2015年苏州科技学院共青团工作总结

[发表时间]:2018-11-26 [来源]: [浏览次数]:

 

        2015年,苏州科技学院团委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团省委的关心指导下,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引领广大青年弘扬先锋意识和创新意识,为开创有特色、有品位、有影响的共青团工作新局面而努力奋斗。2015年是收获的一年,我校共青团获得全国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单位、江苏省五四红旗团委、江苏省“苏北计划”优秀组织奖,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第二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全国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表演类乙组一等奖等喜人成绩,圆满完成全年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现将全年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以“铸魂工程”为统缆,强化思想引领
        1.夯实理论学习。深入开展学习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推进“四进四信”活动,引导和帮助广大学生和团学骨干树立对党科学理论的信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的信念。各基层团支部举办以学习习总书记讲话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团日活动累计500余次,实现基层团支部全覆盖;创建23个“大学生理论学习型社团”,提升社团活动的品质,全校社团开展“四进四信”活动活动80余场,参与学生5000余人;通过校团委、学生会微博、微信平台等路径,开设“学习天天见”专栏及时推送学习动态,推动形成全校青年网上网下学习领会中央精神的新热潮。
        2. 强化理论实践。以全国“两会”召开、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国家宪法日、“一二·九”运动80周年等为契机,开展主题团日、校园文化、红色教育和国防教育活动等60余场次。组织“与信仰对话”——大型宣讲活动名人名家报告会,全年共开展校级报告会4场、院级20余场。全国政协常委朱永新教授、钱学森弟子张瑜教授等走进苏科与师生对话,不断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针对大一新生,举办“我的青春故事”成长报告会15场,用各类优秀青年的典型故事,引导激励广大青年学生更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注重素质养成。结合青年学生学习特点,不断加强大学生学习党的理论知识教育,坚持办好第28、29期网上青年共产主义学校。今年5月,顺利完成青共校网上考试网站改版升级,同时对考试题库进行更新和补充。全校共有6758名学生报名参加网上青共校学习,1600名学员顺利结业。同时强化青年学生理论素质提升,3月、9月集中举办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月,融入时事政治、校史校情等元素,开展校园辩论赛、演讲比赛30余场,引导青年学生关注社会进步、关注学校发展,引导团员青年在日常点滴中素质养成、肩负使命。
        二、以创新创业为重点,强化素质拓展
        1.以“挑战杯”赛事为龙头促进创新氛围。自去年9月启动“挑战杯”校内选拔赛以来,经过层层选拔和精心培育,最终7件作品参加江苏省选拔赛,并获得2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其中3件进入全国终审决赛。在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校共获得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创造了我校参加“挑战杯”竞赛以来的历史最好成绩,在获奖数量和获奖层次上都实现了新的突破。 “挑战杯”竞赛取得的好成绩,有效激发了全校师生的创新热情,扩大和提升了大赛的参与度、受益面、影响力。在今年启动的2016年“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各学院团组织在广大学生中广泛宣传、精心组织、认真选拔,为明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做好了项目储备。
        2.以创业学院为平台培养实践能力。建立苏州科技学院创业学院,首届共吸收200余名学员,首批聘任10名校内外专家担任创业导师,现已开展了多场创业课程培训。创业学院以基础课程、创业讲堂、创业沙龙、创业大赛的模式开展创业教育。通过制定创业教育教学计划,整合创业培训班等课程,加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积极寻求学校、政府、企业等多方资源支持,加强创业教育校内资源与社会资源的融合。鼓励教师参加高级别创业教育培训,聘请有丰富商业经验、有成功创业经历的企业高层管理者等担任创业导师,让更多的优秀教师、成功企业家做年轻创业者的领路人,进一步催化更多的青年大学生萌发创业意识、锤炼创业能力,更好地提升大学生创业成功率。
        3.以科技项目为载体拓宽育人空间。结合省创新实践项目和大学生科研立项工作,引导支持学生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2015年全校共有199个项目申报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项目,经过专家评审等环节,共有70个项目获得省级立项资助(其中25项国家级项目),66个项目获得校级资助。在上半年结题项目中,有30多个项目的成果在SCI、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和在省级比赛中获奖,并逐步成为“挑战杯”系列竞赛的优秀储备项目。开展“金秋科院”科技文化活动,2015年共遴选50余项校级活动,历时3个月,分“科创博览”和“文化撷英”两大版块展示大学生“创新、创业、创意”项目作品,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以“文化荣校”为目标,强化品牌彰显
        1.校园品牌活动更加多彩。继续开展“五四文化季”活动,涵盖校园十佳歌手大赛、校园主持人大赛、毕业生晚会、新程剧社专场演出等50余项大型活动,活跃校园文化氛围,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打造“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开展省政协 “戏曲走近大学生”戏曲展演晚会;纪念“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80周年,中国新四军研究会铁军艺术团大型交响合唱史诗唱响苏科;联合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邀请苏州滑稽团精品剧目《探亲公寓》走进校园等活动。在全国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获得艺术表演类乙组一等奖,积极参与FM91.1苏州新闻广播第三季校园主持人风采大赛,荣获二等奖、三等奖各1名。
        2.“三走”体育活动更加丰富。校团委联合体育部,创新“三走”活动专业性、公益性、互动性,开展2015年“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活动年及第二届校阳光体育节活动。全年开展羽毛球赛、乒乓球赛、足球赛、趣味运动会、骑行等活动百余场,达到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六一前夕,开展“为公益梦想极速奔跑”活动,为农民工子女筹得公益学习用品100份。同时整合社会资源,联合苏州市体育局、苏州市园林局等单位开展校地合作共建“三走”活动体育项目,拓展活动参与面,扩大学校影响力。
        3.学生社团影响更加扩大。以我校大学生“语言文字社团联盟”--语林为母体,联合苏州国际教育园内10所高校,成立苏州国际教育园“语林”学生社团联盟。开展大学生辩论赛和“对话传统文化”访谈系列活动,加强校际交流合作,共享园区教育资源,推动多校合作共同建设“实践育人共同体”。五星级学生社团新程剧社全年在校开展专场演出5场,并将优秀剧目《你好,打劫!》送入苏州市新区一中和东山中学,分享高校优秀校园文化资源,深受高中师生欢迎,提高苏科社会美誉度。
        四、以“实践育人”为导向,强化社会融入
        1.社会实践严实创新。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工作内容,校团委精心设计抗战记忆寻访、四进四信宣讲、爱心医疗服务等系列主题活动,全校共组织暑期国家级重点实践团队1支、省级重点实践团队9支、校级团队45支,参与社会实践的青年学生达10000余人。社会实践工作组织实施全年化、项目内容多元化、团队管理项目化、志愿服务日常化,并积极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课外学分统计考核工作,形成了一套社会实践活动组织管理和有序运行的良好机制。
        2.社会实践活动凝聚特色。社会实践紧紧围绕“苏州,我的大学”主题,注重挖掘苏州地域优秀传统文化,广泛整合区域资源塑造特色,加强与苏州地方政府合作,新增了苏州市姑苏区友新街道沧浪新城社区、苏州市学府小学等20多个基地,进一步拓展了我校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同时将科研训练、专业实习与社会实践相互打通,致力于学生的专业训练和素质拓展,不少“挑战杯”或学术科技竞赛项目通过暑期社会实践开展相关调查研究,获得第一手研究资料。
        3.社会实践活动效能彰显。在暑期“三下乡”评优评比中,我校团委荣获全国和江苏省先进单位,同时荣获省级优秀指导教师、优秀先进个人、优秀先进团队16人次。活动受到省、市级多家媒体报道100余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和实践效果。其中中国环境报《黑臭河正变成城市风景线》调查报告中引用了我校环境学院《苏州活水自流工程对山塘河的改造表观质量成效的调研实践团》的调研成果;中青网以《苏州科技学院:让乐于奉献成为大学生的精神追求》专门刊发报道了我校的暑期社会实践工作并给予了高度肯定。
        五、以公益项目为突破,强化志愿服务
        1.青年志愿项目转型公益。目前,我校注册志愿者1万余名,对接社会组织10余家,志愿者服务基地40余个。全年志愿服务活动涵盖关爱弱势群体、环保宣传、阳光助残及大型赛会等方面,服务人次多达1万人次,累计志愿服务13000余小时。2015年,邀请乐仁乐助社工事务所走进苏科,开展青年公益领袖培训班,加强公益项目理论培训及实践。环境、土木、人文、传媒、化生材等多个二级学院青协整合校内外资源,从参与志愿活动向承接、研发公益项目转型,参加各类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公益创投大赛,参与政府购买服务,自我造血,服务社会。
        2.青年志愿活动有力有序。2015年,苏科青年活跃在苏州的各大重要活动和赛事,49名志愿者直接参与“16+1”中东欧领导人会晤外宾接待任务;246名志愿者参与第53届世乒赛安保、竞赛等38个岗位的志愿服务工作;50名志愿者参与全国田径竞标赛;110名志愿者走向田间地头参与苏州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调查活动,得到了社会好评和广泛认可。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苏北计划,15名同学被录取,3人续签。继续做好义务献血工作,全年累计组织无偿献血活动16场,献血人数达1800人次,献血总量今年高增至45万余毫升。
        3.青年志愿服务成果丰硕。在第二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我校选送的《孕育“珍珠”计划》经过省赛初评、国赛复评的层层选拔和评比,最终进入全国决赛并荣获金奖。志愿服务基地金阊培智学校获得第二批省青年志愿助残“阳光行动”服务基地, 2人获得“省优秀青年志愿者”、1个项目获得“省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项目”、1个组织获得“省青年志愿服务行动组织奖”。暑期,我校5个社会实践项目获得苏州市红十字会“博爱青春”志愿服务项目资助,名列在苏高校榜首。同时我校团委获得2014年苏北计划优秀组织奖。
        六、以创新提升为目标,强化组织建设
        1. 深化团支部“活力提升”工程。认真开展学校基层组织建设相关工作,建设服务型团组织,巩固基层团支部主阵地。提高基层团组织的活跃度,开展“一支部一项目”创建工作,各基层团委共建立119个项目,遴选26项校级项目重点培育。组织参加团省委“魅力团支书”、“活力团支部”评选活动,进一步推进和活跃基层共青团工作,工商管理1311团支部被评为“活力团支部”。认真参与并组织省、市、校三级五四总结表彰,我校团委获得“2014年度江苏省五四红旗团委”称号,2名同学获得 “江苏优秀共青团员”称号,同时获得苏州市“优秀团干部”1名、“优秀共青团员”2名、 “五四红旗团委”1个、“五四红旗团支部”1个。
         2. 加强团干部、学生骨干队伍建设。注重学生骨干的选拔,开展学生组织公益领袖培训班、实务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强化学生骨干培训,拓宽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选送学生骨干参加团省委举办的“青马工程”菁英人才班学习,选拔推报团干部参加江苏省第5期青年干部理论培训班、苏州市优秀团干部和青年人才培训班、苏州市2015年度新上岗团干部培训班、苏州市青年社会组织团干部和青年骨干培训班共计14人次,切实转变团干部工作作风,提高团干部实战能力。
        3. 推进组织宣传创新转型。适应学生新的联系、交流和聚集方式,重点依托微信、微博、PU等各种新媒体载体推动工作,宣传典型,传播理念,扩大影响,切实发挥媒体在强化大学生思想引领、服务大学生成长方面的作用。成立新媒体工作部,发展网络新媒体学生社团,学生创作的“苏科婚纱”被团省委学校部微信号采用并推广。苏州科技学院学生会官方微信稳居江苏高校学生组织微信影响力排行榜前30。同时继续抓好高校网络宣传员队伍建设,采取动态管理,形成网络强音,切实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