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苏州科技学院共青团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团省委的关心指导下,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开创有特色、有品位、有影响的共青团工作新局面为目标,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团结广大青年弘扬先锋意识和创新意识,带领各级团组织服务学校团员青年健康成长,圆满完成全年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坚持育人为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一步深化
1.强化理论学习。以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五四”等重要讲话精神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组织召开校院两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座谈会5场,举办图片展板全校宣传活动3次,同时通过校团委微信平台等路径及时推送学习动态,推动形成全校青年网上网下学习领会中央精神的新热潮,用思想理论武装青年师生头脑,引导青年师生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知行合一。
2.突出思想引领。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组织“与信仰对话”——大型宣讲活动名人名家报告会。一年来,先后开展了“与信仰对话”名家报告会5场,分别邀请了央视知名主播郎永淳、军事专家罗援和知名演员六小龄童等嘉宾,来校作报告并与师生对话,不断加强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引导。其中,郎永淳的题为《爱·永纯》的报告,被团省委评为省级优秀报告会。突出典型示范引领,举办了“我的中国梦——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分享会14场,“我的青春故事”大学生成长故事会15场。强化面对面的互动交流,举办了“与校领导有约”专题访谈活动,党委书记陈志刚做为首场嘉宾,引导青年学生共谋学校发展,营造和谐校园氛围。
3.注重素质养成。加强青年学生党史理论知识学习教育,坚持办好网上青年共产主义学校,针对青年学生特点不断丰富学习内容,得到青年学生的热烈响应,全校共有7000余名学生报名参加第26、27期网上青共校学习。配合学校发展党员工作要求,加强青年学生理论素质提升,结合建团95周年纪念活动的开展,举办了“学党史、知团情、跟党走”党团知识竞赛,融入时事政治、校史校情等内容,引导青年学生关注社会进步、关注学校发展,引导团员青年在日常点滴中素质养成、肩负使命。
二、突出实践创新,青年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1.注重创业大赛组织,青年学生的创新活力有效激发。在今年的“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校内共有36支参赛团队,推选出6件作品参加省主体赛事,获得1金2铜的佳绩,其中1件作品晋级全国决赛并获得银奖,这是自我校在上届“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获得全国铜奖以来取得的最好成绩;另有3件作品直通国赛移动互联网专项赛,获得1金1铜的佳绩, 获奖成绩在苏州高校中实现领先优势,走在全省高校的前列。“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取得的好成绩,有效激发了全校师生的创新热情,在今年启动的2015年第十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校内选拔赛中,共有三个类别48件作品参与遴选,为明年“挑战杯”赛事做好了项目储备。
2.注重项目立项遴选,支持创新创业的导向更加明确。结合学校创新实践项目和大学生科研立项工作,校团委整合校内资源,积极为项目提供经费支持,同时聘请专家把关遴选,搭建校内外学术平台,引导支持学生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2014年全校共有203个项目申报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项目,经过专家评审等环节,共有70个项目获得省级立项资助(其中25项国家级项目),60个项目获得校级资助,合计资助经费48.36万元。其中在研项目中,有30余个项目的成果在SCI、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和在省级比赛中获奖。
3.注重创新氛围营造,鼓励创优的校园文化渐趋浓厚。健全完善项目化运行、专业化发展、分层分类管理的组织管理机制,成功举办了第十四届“金秋科院”校园科技文化节,围绕“创新、创意、创业”主题,策划组织了科技博览、专业纵横、文化撷英等三个板块二十余项活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实践活动,极大地发挥了青年学生创新创业潜能,商学院的“商业运营策划大赛”、建筑学院的“建筑模型大赛”、数理学院的“高端e时代”网页设计竞赛等,受到了青年学生的热情响应,在学校营造了鼓励创新、支持创业的浓厚氛围。
三、繁荣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影响力进一步彰显
1.校园品牌活动更加丰富。组织首届“五四文化季”品牌活动,成功举办了阳光体育节、大学生艺术展演赛、第十二届“校园歌手大赛”、“致青春”毕业生晚会、“不·青春”社团联15周年庆典、第十届“社团春声”社团活动巡礼、苏科好声音、新程剧社专场演出等二十多项大型活动,活跃校园文化氛围,培育学生综合素质。结合庆祝第30个教师节活动,联合校工会举办了第四届“我心目中的好老师”评选活动,评选表彰了12名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弘扬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
2.传统文化内涵更加彰显。结合学生艺术素质培养,联合相关学院组织参加全省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并荣获一等奖13项、二等奖17项、三等奖15项以及“校长杯”优秀组织奖荣誉,其中大合唱晋级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比赛。结合传统文化传播,联合语委整合传统文化类社团,成立大学生语言文字社团联盟——“语林”,推广传统文化之美。结合民间文化传承,组织“国学经典谈吟诵”、《苏州的桥:文化的载体》讲座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学习和传承苏州的民间文化。文化融校为学生搭建了平台,引起了一定的社会反响,《光明日报》对我校特色校园文化活动的做法进行了报道。
3.校园文化影响更加扩大。在外交部、教育部、商务部、团中央等联合组织的模拟APEC大赛中,我校选送的外国语学院顾婧雅同学晋级全国总决赛。积极参与苏州市委宣传部发起的“家在苏州”主体品牌优秀项目征集活动,《学在苏州,家在苏州》、《苏式家风、助我成长》两个项目进入复赛。与FM91.1苏州新闻广播联合举办第二季校园主持人风采大赛并包揽二等奖,有效整合了校地区域资源,激发了青年学生的参与热情,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扩大了校园文化在地方的影响力。
四、强化社会实践,青年学生实践能力进一步提升
1.支持社会实践的导向更加明确。校团委积极整合校内优秀教师和校外杰出校友的优势资源,筹备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团,协助指导校园青年学生创业实践活动。今年以来,校团委先后组织开展了创业市集、校园营销大赛、商业科技节和新生创业创意大赛等一系列校内创业类的活动和比赛,并邀请杰出校友和企业家开展“企业家进校园”报告会,帮助青年学生搭建平台集聚资源,有序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2.承载社会实践的平台更加拓展。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协调沟通,依托校企联盟、科技园区、创业项目孵化器、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和创业基地等,通过创业模拟、创业辅导、创业实训等措施,拓展学生创业实践平台。同时, 紧扣“苏州,我的大学”这一主题,积极挖掘苏州地域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深化校地合作,着力加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与苏州市语委、教育局、汉语国际推广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碑刻博物馆等十余家单位共建实践育人共同体。
3.鼓励社会实践的成效更加显著。2014年,校团委着力打造基层理论宣讲团、创新创业服务团及服务苏州地方发展实践团等94支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投身社会实践,活动受到省、市级20多家媒体报道50余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和实践效果。在团省委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评比中,我校获评先进单位,共获评省级优秀指导教师3人、优秀先进个人3人、优秀先进团队3支、优秀调查报告1篇,其中“社区青少年传统文化工作坊项目(以苏锦街道为基地)”实践团申报全国社会实践优秀团队。
五、倡导志愿服务,主旋律和正能量进一步弘扬
1.青年志愿组织体系健全。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建立科学的志愿者培训体系,做好志愿服务供需对接,增强我校青协枢纽功能。目前,学生志愿者协会共设14个分会,注册会员2万余名,志愿者服务基地30余家,志愿服务项目涵盖关爱弱势群体、环保宣传、传承文化等,志愿者服务人次多达3000人次,累计志愿服务10000余小时。环境、土木、数理等多个二级学院青协转型,参与公益创投大赛,创新志愿服务项目,参与政府购买服务。
2.青年志愿活动有力有序。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苏北计划,18名同学被录取,奔赴偏远和艰苦地区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创历史新高。青年志愿者活跃在苏州的各大重要活动和重大赛事组织,参加了跆拳道世界大奖赛、吴中环太湖竞走和行走多日赛、全国田径锦标赛等国际大型活动服务,得到了社会好评和广泛认可。学校团委做好社会服务工作,全年累计组织无偿献血活动16场,献血人数达1596多人次,献血量40.7万毫升。
3.青年志愿服务成果丰硕。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江苏省志愿服务苏北计划先进集体,今天特别被团省委推荐全国西部计划绩效考核优秀。目前,我校《苏州吴歌的保护与传承》、《13-15岁外来务工子女活学乐学夏令营》两个项目,获得苏州团市委“青年领袖计划”立项,获得资金资助1.3万余元,获市十佳优秀志愿者1名,优秀志愿组织1个,《8-15岁自闭症儿童行为感知能力提升及兴趣培养项目》团队获评暑假志愿服务十佳团队称号。
六、夯实基层基础,团学组织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
1.更加注重队伍建设。认真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共青团工作的意见》精神,规范基层团组织工作。注重学生骨干的选拔,首次面向全校学生公开竞聘选拔产生学生会、社团联等学生组织主席团,创新学生骨干的培养,引入“乐人乐助”社工培训模式,开展学生骨干培训班,采用将社会组织请进校园与学生实践走入社会相结合的方式,拓宽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今年6月,选送了2名学生参加团省委举办的“青马工程”菁英人才班学习。
2.更加注重典型选树。认真参与并组织省、市、校三级评优评先,表彰先进,营造良好氛围。今年,我校2名学生获评“江苏省优秀共青团员”、1名教师获评“江苏省优秀共青团干部”、获得1个“江苏省五四红旗团支部”;3名学生获评“苏州市优秀团员”、1名教师获评“苏州市优秀团干部”,另获市级“五四红旗团委”、“五四红旗团支部(总支)”各1个。积极参与团省委“魅力团支书、活力团支部”风采展示活动,外国语学院倪雯倩同学、数理学院数学1112团支部获得表彰。
3.更加注重组织宣传。运用新媒体加强我校基层团组织建设,注重PU平台的应用推广,通过“金秋科院”项目区推动PU平台建设。结合年度团工作考核,加强对共青团宣传工作的考核。同时,积极利用团委微博、微信平台推进共青团工作的传播,努力营造良好的共青团工作氛围。建立网络宣传员队伍,统筹运用广播、报纸、QQ等传统媒体以及微博、微信、PU等新媒体,服务团工作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