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苏州科技学院共青团工作将紧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按照上级团组织的工作部署,坚持以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实施“中国梦”成长工程为统揽,扎实推进思想引领、科技创新、文化育人、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组织宣传工作创新发展,切实扩大高校共青团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切实推动学校共青团工作科学发展。
一、注重深化和创新青年学生思想引领工作
1、深入开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四进四信”活动。
结合“一支部一项目”,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学习天天见”、“讲话周周学”等活动。推动讲话精神进支部、进社团、进网络、进团课,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和团学骨干树立对党的科学理论的信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的信念、提升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增进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信赖。
2、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继续推进“与信仰对话”、“我的青春故事”、“奋斗的青春最美丽”、“校园名家讲坛”等品牌活动,在全校形成鲜明的核心价值取向。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德育教育进程,继续开展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
3、深入推进菁英人才培养工作。进一步深化校、院系“青马工程”,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管理和培养,办好菁英人才学校培训班。大力加强大学生骨干培养导师团建设,为大学生骨干培养提供优质的师资队伍;继续做好网上青共校工作,建设试题库,融入党史、团史、时事政治以及校史校情,普及党团知识,力求青年全覆盖。
二、注重发掘和锤炼青年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1、加强“挑战杯”赛事组织力度。做好2016年“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校内决赛、省赛和国赛工作,加强竞赛指导,着力进行作品培育和打磨。同时,启动2017年“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内赛,成立专职导师团,充分挖掘种子作品。全校全员启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宣传,扩大影响,力争取得更好的成绩。
2、健全学生科研活动长效机制建设。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工作体系,组织好2015年江苏省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校大学生科研立项结题和2016年江苏省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校大学生科研立项申报立项等工作,加强规范管理,提高工作成效,促进高质量学生科研成果的形成,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学术研究水平。
3、积极开展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坚持项目化运行,专业化发展,分类分层指导的管理和活动模式,积极推进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深入开展,做好第十六届“金秋科院”校园科技文化节等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不断丰富活动内容,营造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学术科技氛围,促进优良校风学风形成。
三、注重塑造和培养青年学生综合人文素养
1、丰富高雅品牌活动浓厚校园文化氛围。继续推进校园品牌活动,开展第三届“五四文化季”主题活动,开展社团春声、阳光体育节、“我的微后勤”、“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庆祝教师节,举办 “我心目中的好老师”评选活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重点品牌活动的示范作用,展示我校大学生文化素质和精神风貌,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2、融合地方资源弘扬传统文化。发挥“语林”在社团中的引领作用,结合苏州地域特色和文化传承,整合传媒、建筑、公管、音乐等学院的优势资源,加强特色校园文化和传统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宣传。以苏州广电总台“声动青春”校园主持人大赛等社会活动为载体,加强校地合作,扩大校园文化在地方的影响力。
3、广泛开展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充分依靠基层团学组织以及宿舍、体育社团等“微组织”,广泛发动学生参与,形成“班班有体育活动、人人有体育项目”的局面。配合阳光体育节和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等的举办,开展专项主题体育活动。
四、注重改进和提升实践活动整体层次品质
1、继续打造实践育人共同体。紧紧围绕“苏州,我的大学”主题,挖掘苏州地域优秀传统文化,广泛整合区域资源,加强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与政府、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企业、社会组织等合作建立社会实践基地,着力打造红色教育、传统文化、公益服务等品牌活动和基地建设,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凸显社会实践的育人成效。
2、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机制。加强大学科技园、姑苏区、高新区大学生创业基地建设,深化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创业大赛,以“基础课程+创业讲堂+创业梦工厂+创业大赛”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式,不断完善“大学生创业学院”。着力营造校园创业氛围、引导学生加强创业实践,提升创业能力,增强创业的竞争力。
3、深入推进大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制定2016年社会实践活动总体方案,通过实施专项计划、建立实践基地等方式,优化资源整合和投入。进一步做好基层需求调研,依照“按需设项、据项组团、双向受益”原则组建各级重点实践团队。加强对社会实践调研报告撰写的指导,继续开展评选表彰工作。
五、注重倡导和传播志愿服务互助奉献精神
1、做精传统志愿服务项目。积极倡导青年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以大型赛事为抓手,着力做好大型志愿服务活动的志愿者招募、培训、管理、考核等工作,设计大型志愿服务手册。做好志愿服务供需对接,校、院两级分层管理,形成较为有效的运行模式。
2、做强青协志愿服务枢纽功能。加大青年志愿队伍能力建设,科学建立志愿者培训体系,完善志愿者考评制度。立足志愿服务的专业推进和品质管理,加强学校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合作,整合资源,校地联动,搭建志愿服务供需平台,举行公益创意大赛,挖掘公益项目,参与政府购买服务,增强志愿组织自我造血功能。
3、做好社会服务工作。积极动员毕业生参加2016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苏北计划,同时跟踪2015年服务期满的西部、苏北计划志愿者的各项后续服务工作。加强无偿献血工作,加大舆论宣传,选树先进典型,调动广大学生献血积极性,发扬青年志愿者的无私奉献精神。
六、注重加强和推进团组织建设工作创新
1、巩固基层团支部建设。认真开展学校基层组织建设相关工作,建设服务型团组织,巩固基层团支部主阵地。开展“一支部一项目”,认真组织参加团省委“魅力团支书”、“活力团支部“评选活动,进一步推进和活跃基层共青团工作。继续做好五四总结表彰,选树典型,营造团工作的良好氛围。
2、加强团干部和学生骨干队伍建设。针对新命题新任务开设各级各类专题研讨班,加强校校、校地团工作交流,做好高校团干部到县级团委挂职锻炼相关工作。注重学生骨干的选拔,通过多种形式强化学生骨干培养,加大对学生社团的管理与指导,开展星级社团评优工作,充分发挥学生骨干在学生中的引领作用。
3、发挥新媒体作用。依托新媒体推动工作,宣传典型,传播理念,扩大影响,切实发挥媒体在强化大学生思想引领、服务大学生成长方面的作用。提高网络新媒体工作部服务能力,发展网络新媒体学生社团。继续建好高校网络宣传员队伍,抓好培训管理,形成网络强音,切实发挥作用。结合年度团工作考核,加大对共青团宣传工作的考核力度。